不少音乐学习者都有一些很实际的练习套路:
1、每天练琴先用爬格子、音阶、和各种哈农类型的技巧提高练习,直到手指感觉“进入状态”。
2、紧接着马上挑一首新曲目,双手从第一小节起,小心翼翼磕磕碰碰地弹上个几页。跟着节拍器从一个较慢的速度开始,在稍微熟练之后逐渐增加速度直到弹奏的速度上限,然后合上谱子。
3、已经足够热身了,所以赶紧趁热弹几首熟练的曲目。毕竟今天经历了这枯燥的时间,至少得放松一下。让双手在乐器上飞一会儿吧,看看有啥进步,速度是不是比原先快了?
4、当一个曲目熟悉得差不多能背下来的时候,反复再弹个十几遍直到弹奏变成肌肉记忆,脑子都不用想手指就能给弹出来。
5、在演出当天以及前一天,疯狂地练习该曲目,并且用最快的速度争取多弹几遍。最后的机会了,争取能多弹几遍就多弹几遍,反正多练肯定是好的。
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甚至感觉身边的刻苦的琴友每天就是像这样练习着乐器?很可惜,以上五条内容都有错误的地方。它们效率低下、违背了人体肌肉与记忆的机能、同时容易养成坏习惯,限制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误区一:演奏技巧是练肌肉
我们学习演奏技巧的目的是让我们的大脑有能力去控制我们的身体,所以技巧练习是要去练习大脑而并非练习手指。如果在练习的时候,我们没能每时每刻都用大脑去引导自己的肢体的话,包含手指、手臂、后背、腰部、以及腿部肌肉,这些技巧练习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用大脑去引导肌肉的练习是非常消耗体力的。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进乐器练习的时候,不出几分钟就会感到大脑开始疲惫。这个状态下继续练习的话,我们能明显感到控制能力和学习效率有所下降。
正确的练习间隔应该是练几分钟(这个时间段会随着能力提升逐渐增加到到大约20分钟或者更长),休息一两分钟,然后再继续并反复此过程。
误区二:学曲目应该慢速从头到尾弹
我们学习曲目最忌讳的有三件事儿:一是从头学,二是双手学,三是慢慢学。
大部分曲目都会有几个核心的旋律主题、核心的演奏技巧,散布在曲目中的各个段落。我们应该先把这些核心内容挑出来单独练到十拿十稳,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整个曲目百分之七八十已经差不多学下来了。剩下的时间应该针对曲目中的技术难点,才不会把时间浪费在那些已经能熟练弹奏的音乐段落上。
对于音乐练习中遇到的任何技术难点,最有效的练习方法就是把大问题分散成更小块儿的单一技巧来练。多小节的内容拆成单个小节或者更短的片段。这样我们才能把大脑所有的注意力专注在一个点上,凝聚更多脑细胞去开发并提升这个能力。
如果把大的问题分成小块儿来练习,甚至小到一秒钟重复两三遍,那么这个技巧我们只需要很少时间就能熟练掌握了。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进正确的练习当中,每一分钟应该都有比较明晰的提升。当然这不是指一分钟就能弹得很棒,而是指每一分钟我们都能发现大脑思路比之前更顺一点、控制能力更强一点、发挥更稳定一些。如果我们练习的时候发现进度很慢,说明我们练习方法不对或者所练习的内容不对。赶快停下来,思考一下有没有其他方法或者能否把练习再简化再碎片化。
误区三:练习时间越长越好
因为我们练习效率会随着练习时间长度而下降,所以把练习时间拆分成20至30分钟的段落,并且保证休息间隔会更有效率。每次练习结束之前,我们需要慢速无错误地重复一遍今天所学的内容。这样才能告诉我们大脑最正确的信息,让它在剩下的时间里(尤其是深度睡眠的时候)能够整理思绪并只保留正确信息。
误区四:学乐器要练成肌肉记忆
回到学习曲目的话题。永远不要相信肌肉记忆。它的确能够让我们看起来很熟练,但是会有两个问题。首先肌肉记忆很难运用到新的曲目中,所以每次学习新曲目的时候都会感觉像一个新的开始。其次,依赖肌肉记忆另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演出当场很有可能会出现大脑空白的时刻。这种现象在歌手演讲家中更加明显:忘词了。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用大脑记忆去避免的。当我们所有的动作以及所有动作的意图都是通过大脑下意识进行的时候,我们演奏出来的音乐才有百分之百的表达力、控制力、以及感染力。
误区五:演出之前多练几遍会更顺
演出之前不要全力弹奏曲目。 演出之前不要全力弹奏曲目。 我们演出的时候,肾上腺激素会让我们心跳加快,让我们大脑接受3-5倍的信息。很多人因为控制不了这个感觉而所以会紧张、弹错、甚至怯场。演出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提高弹奏机能,那个是日常练习的目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把自己的身体调制成能够让大脑在演出时放松下来的状态,让它能够平和的去操作自己的身体以及行为,能够放开体验演奏所带来的新鲜感。演出当天甚至当周,练习过久过累都会让大脑疲惫,导致大脑没有精力放松,也没有精力控制身体的行为。演出之前进行一遍比全速稍微慢一点的弹奏,一遍中速度弹奏,再接着一遍慢速无错误的弹奏就可以收拾了。如果有任何出现问题的片段,用中速和慢速无错误的片段弹奏来修复。